全世界都認爲,中美之間的技術衝突有着明確的戰線。然而,一個令人驚訝的轉折讓一項許多人都熟知但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大背景下被認爲是無害的技術脫穎而出。歡迎來到中美傳奇的最新篇章,開源芯片技術 RISC-V 佔據了中心位置。

RISC-V:從默默無聞到備受矚目

直到最近,只有一小部分技術愛好者和業內人士對 RISC-V 這一開源技術非常熟悉。

與 Arm Holdings 昂貴的專有技術競爭,RISC-V 提供了經濟實惠且用途廣泛的解決方案,適用於從日常智能手機到高端人工智能處理器的所有領域。

但該技術在中國的廣泛使用已引起華盛頓的警惕。包括共和黨衆議院委員會主席和兩黨參議員在內的資深議員都將矛頭指向了北京。

他們聲稱,中國打着開放合作的幌子,狡猾地推進其半導體產業發展,可能威脅到美國的主導地位。

中國不僅面臨着利用這項技術對其軍隊進行現代化升級的迫在眉睫的威脅,而且還有中國繞過美國對知識產權的控制來設計芯片的陰影。

邁克爾·麥考爾衆議員的嚴厲立場進一步凸顯了這一關鍵性。他要求工業和安全局迅速採取行動,並威脅稱,如果聽不進去,將採取立法行動。

然而,美國商務部仍守口如瓶。儘管他們承認正在審查,但並未明確表明立場。

RISC-V 爭論的全球連鎖反應

這場爭論不僅僅是中美之間的故事。RISC-V 代表着全球合作。這項技術由瑞士一家非營利組織監督,最初誕生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後來得到了五角大樓 DARPA 的進一步培育。

RISC-V 的創建者設想將其打造爲一種像互聯網、USB 或以太網一樣通用且具有變革性的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並不是 RISC-V 崛起的唯一受益者。高通等巨頭正在與歐洲汽車公司合作開發基於 RISC-V 的解決方案,而谷歌則準備修改 Android 以兼容這些芯片。

但事情變得更加複雜。如果拜登政府聽取議員們的建議,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美國和中國科技公司在開放技術標準方面的合作方式。

此舉可能會阻礙中國實現半導體自主化的目標,同時也可能阻礙美國和歐洲推出價格低廉、用途廣泛的芯片的努力。

深入 RISC-V 生態系統的初創公司 SiFive 的 Jack Kang 描繪了一幅清晰的潛在影響圖景。Kang 將這些限制比作禁止在互聯網上工作,並警告稱,這將對技術、領導力和創新產生災難性影響。

然而,正如出口管制律師凱文·沃爾夫所指出的那樣,規範有關技術的討論並非未知領域。儘管這是罕見的舉動,但現有芯片出口規則所開創的先例可能會促進此類提議的實施。

中美科技衝突跌宕起伏、難以預測,體現了全球技術合作網絡的錯綜複雜。

隨着各國努力維護自身利益,合作與競爭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在這場高風險的遊戲中,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科技戰爭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