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Will Schmitt  Robin Wigglesworth

原文編譯:深潮 TechFlow

根據(金融時報)獲得的投資者文件,Jane Street 去年連續第四年實現了超過 100 億美元的淨交易收入。根據 Coalition Greenwich 的數據,其 219 億美元的總交易收入相當於去年全球十二大投資銀行在股票、債券、貨幣和大宗商品交易收入總和的約七分之一。

“他們的盈利幾乎是驚人的。這是因爲他們處理了許多其他人不願意碰的金融工具,”長期分析該行業的 Larry Tabb 表示,他目前在彭博情報工作。“那裏是利潤最大的地方,但風險也最大。”

目前沒有跡象表明 Jane Street 的增長會放緩。據知情人士透露, 2024 年上半年其淨交易收入同比增長了 78% ,達到 84 億美元。如果下半年能保持這一水平,Jane Street 的全年交易收入將超過去年規模更大的高盛。

如果能維持文件中披露的 70% 的利潤率,Jane Street 今年的收入將輕鬆超過 Blackstone 或 BlackRock,依據 LSEG 收集的分析師預測。

Jane Street 在債券市場的表現尤爲突出,它迅速打入了這個長期由銀行主導的領域,過去被認爲是獨立交易公司難以涉足的。

“你可以把 Jane Street 的發展歷程看作是一個不斷自動化的過程,我們不斷挑戰更復雜的任務,然後再將其自動化,”Jane Street 固定收益部門負責人 Matt Berger 告訴(金融時報)。“這就是我們業務不斷演變的過程。”

然而,Jane Street 也面臨着諸多內外部挑戰。

Jane Street 已掀起 ETF 浪潮

這家曾經低調的交易公司如今成爲了業內最受關注的企業之一,這讓很多 Jane Street 的員工感到不適。快速的增長正在考驗其原本扁平、學術化的組織結構。競爭對手試圖挖走其優秀員工。一些投資者擔心,Jane Street 在快速擴張的債券 ETF 市場中的重要中介角色可能使其具有系統重要性。

與此同時,競爭對手也在奮力反擊,銀行試圖阻止其在固定收益市場的擴張,而 Citadel Securities 則盯上了 Jane Street 在公司債券市場的成功。

“這就是典型的創新者困境,”一位前 Jane Street 員工表示。“當他們處於弱勢時,他們行動迅速,進行其他人無法做到的創新。現在他們已成巨頭,自然會有人追趕上來。”

Jane Street 由幾位來自 Susquehanna 的交易員和一位前 IBM 開發人員於 2000 年創立。在最初的二十年裏,它甘於在 Virtu Financial 和 Citadel Securities 等更老牌、更知名的交易公司背後默默發展。

它最初在已停業的美國證券交易所的一間小型無窗辦公室中交易美國存託憑證——即在美國交易的海外公司股票。但很快,它就擴展到了期權和 ETF,後者是 Amex 幾年前推動發展的。

當時 ETF 還是一個小衆市場,Jane Street 開始交易時,市場資產僅約 700 億美元。然而,ETF 迅速成爲其主要業務,隨着時間的推移,它成爲了一個重要的“授權參與者”,即除了交易外,還可以創建和贖回 ETF 份額的做市商。

Jane Street 在非主流 ETF 領域表現尤爲出色。前任和現任高管表示,公司對謎題的熱愛——這也是其複雜面試過程中的一部分——反映了公司願意迎接更具挑戰性的交易難題,例如在流動性較低的市場(如公司債券、中國股票或奇異衍生品)中處理 ETF。

這意味着,在 Jane Street,速度並不像在 Jump Trading、Citadel Securities、Virtu 或 Hudson River Trading 那樣重要,儘管該公司常被歸類爲高頻交易商。

根據內部人士和競爭對手的說法,在從 2008 年前投資銀行“自營交易臺”的直覺型交易者到 Citadel Securities 或 Jump Trading 這樣的純技術公司的光譜中,Jane Street 更接近中間位置。公司有時會持有頭寸數天甚至數週。

“這是技術與街頭智慧的有趣結合”,PGIM 固定收益的聯席首席投資官 Gregory Peters 說道。

對 ETF 的投資被證明是明智的,因爲這個行業經歷了長期的繁榮。根據數據提供商 ETGI 的數據,ETF 資產現已接近 14 萬億美元。Jane Street 逐漸贏得了聰明人才的青睞,他們希望在此賺取豐厚的報酬——這也是 2013 年吸引年輕 MIT 畢業生 Sam Bankman-Fried 加入公司的原因之一。

然而,即使在其行業內部,它也以其對 OCaml 的獨特使用而聞名,這是一種用於構建幾乎所有系統的編程語言。對於外界來說,它依然是個謎(恰如其分地,Jane Street 在其紐約總部有一臺原始的 Enigma 機器)。

其匿名性如此之高,以至於四位聯合創始人中的三位悄然退休,外界幾乎無人知曉,留下最後一位 Rob Granieri,被內部人士稱爲平等中的首位。但 Jane Street 沒有 CEO,並且在與投資者共享的貸款文件中,公司自稱爲“一個由各種管理和風險委員會組成的功能性組織結構”。

每個交易臺和業務單元都由 40 名股權持有人之一負責,他們共同擁有價值 240 億美元的 Jane Street 股權。外界認爲 Granieri 與其說是億萬富翁交易大亨,不如說更像是硅谷的一名低調的長髮演員,但 Jane Street 的員工表示,大決定是由更廣泛的集體領導小組做出的,這種結構促進了合作並減少了層級。

這反映在其薪酬結構中——Jane Street 不將薪酬與個人交易利潤掛鉤,甚至不與員工所在交易臺的收益掛鉤。公司長期以來也避免使用正式頭銜,即使這可能在公司外部引起一些混淆。

“早期,當你把這些人聚在一個房間裏時,他們不會給你名片,他們都穿着短褲和 T 恤,你根本不知道你在和誰說話,”Bloomberg 的 Tabb 回憶道。

然而,Jane Street 的低調形象在 2020 年開始改變,因爲其在新冠疫情動盪市場中獲得的巨大利潤成爲頭條新聞。

其利潤甚至超過了 Ken Griffin 的 Citadel Securities,引起了廣泛關注,鉅額薪酬的傳聞在華爾街引發了嫉妒。標誌着其在最大舞臺上的亮相, 2020 年 9 月,美聯儲將 Jane Street 添加到其危機應對措施的可接受交易對手名單中,與 JPMorgan 等華爾街中堅力量並列。

隨後,Jane Street 因爲 Bankman-Fried 在創立現已倒閉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 之前在此開啓了他的交易生涯而受到了廣泛關注。這種宣傳讓 Jane Street 的許多人感到不安,尤其是因爲 Bankman-Fried 的冒險和合規方式導致他入獄,而這被許多內部人士和外界視爲與 Jane Street 極其謹慎的風格截然相反。

Jane Street 除了擁有一個由 14 人組成的中央風險中心,持續監控其所有波動的風險敞口外,還保留了約 15% 交易資本的額外“流動性緩衝”。

這筆儲備資金放在其主要經紀商之外,旨在確保即使市場混亂,Jane Street 也能維持其頭寸。此外,公司還大量使用衍生工具,以對衝可能影響單個交易臺的小型特殊衝擊以及可能動搖整個公司的廣泛金融危機。

今年早些時候,Jane Street 因起訴兩名前交易員而再次成爲關注焦點。這兩名交易員在二月份跳槽至對衝基金 Millennium Management。Jane Street 在法庭文件中指出,由於這些交易員據稱帶走的印度期權策略惡化,公司每天損失超過 1000 萬美元。從那時起,兩家公司一直在進行法律鬥爭,以確定誰需要提供哪些文件。

儘管如此,這些關注並未影響 Jane Street 的發展速度。其交易收入的快速增長顯示出其在股票和期權市場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根據 Berger 的說法,未來一年,公司計劃在政府債券和貨幣交易方面進一步擴展,並在人員、基礎設施和計算能力上大幅提升其機器學習工作的範圍和目標。

Jane Street 的利潤增長提升了公司的價值

然而,Jane Street 的核心業務仍然是 ETF。根據公司與貸款機構分享的文件,去年 Jane Street 佔據了美國 ETF 交易的 14% 和歐洲的 20% 。在債券 ETF 領域,Jane Street 估計其佔據了所有創建和贖回交易的 41% 。

這種市場主導地位使 Jane Street 能夠進軍傳統上由銀行主導的基礎債券市場,這也是其與同行的一大區別。

“能夠實時定價並快速反應的技術型公司將賺取更多利潤,”F/m Investments 的首席投資官 Alexander Morris 說道,該公司使用 Jane Street 作爲其債券 ETF 的做市商。“因爲他們速度更快,同時提供更公平的價格,他們的目標是迅速完成交易並轉向下一筆,而不是因爲拖延交易時間而獲得額外報酬。”

然而,經過幾年的豐收之後,Jane Street 似乎面臨更大的壓力。

許多銀行一直在積極投資技術,重組其交易團隊,以應對來自 Jane Street 等公司的競爭,無論是在股票還是債券領域。這些努力已經開始見效。“他們已經縮小了很多差距,”

Tradeweb 的全球股票負責人 Adam Gould 表示。同時,Citadel Securities——已經是政府債券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也開始涉足公司債務市場。“競爭確實加劇了,我認爲這對整體市場環境和投資者都是有利的,”Berger 說道。

然而,Jane Street 面臨的最大挑戰可能來自內部。當所有員工都能在紐約的一層樓內工作時,維持合作、無等級的文化相對容易。但截至去年年底,公司已有 2, 631 名全職員工,其中近一半分佈在從新加坡到阿姆斯特丹的各個分支機構。

這也是 Millennium 挖角事件引發關注的原因之一。隨着規模的擴大和凝聚力的減弱,Jane Street 可能會失去更多員工,並且策略泄露的風險也會增加,這對一直以來表現優異的公司來說是個挑戰。

一位前 Jane Street 員工指出:“即使在業績不佳的年份,Jane Street 仍能給員工優厚的報酬。但那時公司只有 100-200 人。現在,公司需要養活近 3, 000 名員工。”

如果 Jane Street 有一年表現不佳,這將對公司產生顯著影響。如果有一年業績平平,公司將陷入非常大的困境,這將使公司處於一個不穩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