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現在是真的迷茫了。價格上不去,大佬們要麼撤資,要麼轉投Solana。每週的會議就像菜市場,各種提案吵得不可開交。而且,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不只是跟以太坊搶市場,還在挑戰它的理念和商業模式。
說白了,以太坊現在就是一門生意,賺的就是交易費。別聽他們說什麼低交易費對大家都好,那都是瞎話。持有ETH的人巴不得費用高高的,這樣他們的ETH才能值錢。他們對那些寄生的L2(說是爲了解決擴展性問題,其實就是來分一杯羹的)特別不滿,覺得它們侵蝕了自己的利潤。費用一高,ETH價格就漲;費用一低,ETH價格就跌。以太坊基金會的預算,九成以上都靠交易費撐着。大家都說區塊鏈需要費用,但公平的激勵模式多了去了,以太坊就是死守着這個過時的商業模式不放。
問題還不止這些。以太坊現在跟它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也背叛了加密純粹主義者的原始願景。大家還記得MEV嗎?就是通過重新排序區塊裏的交易來賺錢。一開始大家都震驚了,但後來爲了賺錢,都接受了。這就是赤裸裸的貪婪,跟去中心化網絡的初衷完全相反。而那些在以太坊上投了幾十億美元的大金融機構,只關心自己的投資回報,對去中心化金融的理想毫不關心,也不想支持這一理念。
看Vitalik的未來路線圖,能感覺到他想改革,但又猶豫不決,不知道怎麼解決網絡裏的那麼多問題和矛盾。私下裏,越來越多地聽到他嘆息。他夾在自己崇高的理想與“董事會”和投資者的需求之間左右爲難。
最明顯的技術問題就是,以太坊現在已經不那麼去中心化了。Solana也一樣。對於那些只關心錢的人來說,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理想早就被拋棄了。現在,以太坊上90%的區塊都是由三家區塊構建者生產的。你知道爲什麼嗎?因爲區塊構建在大規模時纔有意義,在廉價的數據中心更有優勢,對個人來說意義不大。網絡越大、利益相關者越有影響力,就越想集中控制。就像比特幣挖礦已經走向中心化一樣,單個電腦參與競爭幾乎毫無價值。以太坊已經被大型企業利益所篡奪,這兩種貨幣都不再是“人民的幣”了。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看到如此多出色的競爭對手,比如Kaspa對抗比特幣,SpaceMesh作爲真正的人民幣,Alephium作爲一個更安全、更公平的智能合約平臺等。
以太坊爲了對抗MEV,引入了MEV-Boost拍賣,本來是想減少並禁止“鏈上搶跑”的惡意行爲。但結果呢,反而讓那三家巨頭的地位更穩固了。
以太坊對普通的去中心化羣體來說已經沒什麼吸引力了。參與私有訂單流MEV的成本大約是1.5 ETH,新玩家都被這個門檻嚇跑了,而現有的巨頭卻樂在其中。Vitalik推出了提議者-構建者分離(Proposer-Builder Separation),但這也沒什麼用。
爭論的核心就是交易排序。大多數L2都依賴單一的排序器,這跟去中心化的理念完全相反。以太坊的人想創建“共享排序器”,但行不通:正是單一的排序器讓L2變得有利可圖,而以太坊卻爲此付出了代價。這最終需要實時組合性或者“同步組合性”,但很多研究人員都認爲線性區塊鏈做不到這一點。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一個有向無環圖(DAG)或格子結構。
舉個例子,交易排序就像你去買奶茶,如果有人在你前面,你就需要排隊。但現在以太坊的二層網絡的排序器和驗證者都是自己指定的節點,脫離了去中心化原則。排序器被小部分羣體控制,就容易受到中心化攻擊,失去安全保證。
有些鏈就沒有以太坊這些問題,比如MultiversX。以太坊就像是在給“癌症病人貼創可貼”,而其他項目則是從零開始,完全避免了“區塊鏈三難困境”。
現在剛接觸區塊鏈的人,首先了解的還是“兩個巨頭”。所有比特幣共識的智慧都歸功於中本聰(實際上是由七個人組成的團隊),而智能合約平臺的智慧則歸功於Vitalik。這其實都不公平。以太坊曾經有很多聯合創始人,但他們都離開了,都是有原因的!然而,在學校裏,新的區塊鏈愛好者卻被展示了一幅過時的區塊鏈圖景,誤導他們認爲以太坊的Solidity智能合約和EVM是自切片面包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創新發展迅速,但以太坊受益於教育的慣性。
以太坊的生態系統也是個問題。它太龐大了,變得不靈活,往往不願支持自己的生態系統。而且因爲它已經建立得如此根深蒂固,在將去中心化與合作相結合時,存在着內在的對齊問題。以太坊團隊的挑戰是確保多樣化的項目能夠爲一個統一的願景作出貢獻。但這個概念在歷史上定義得並不好,這就帶來了被“社會層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