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建議政府瞄準隱私幣,引發業界關注

近日,一篇題為《在無許可區塊鏈空間中調和反洗錢工具與歐洲數據保護要求》的學術論文引起了廣泛討論。該論文發表在《網路安全期刊》上,作者建議政府應針對加密貨幣,特別是隱私保護鏈,來打擊洗錢活動。論文中提出了多種削弱無許可區塊鏈信任的方法,包括 51% 攻擊、壓低價格和女巫攻擊(Sybil 攻擊)等。

作者主張:「成功攻擊網路可能會顯著削弱使用者對網路的信心,從而動搖區塊鏈社群對協議確保順利運行的信任。」

然而,該論文也指出,這些方法應作為打擊洗錢的「最後手段」,在其它政策措施(如黑名單錢包地址、標記交易、制裁和其它法規)都已用盡的情況下才考慮採用。最終,任何採取的方式都應在確保現有法律的合規性、促進創新和保護個人使用者隱私之間取得平衡。

隱私幣成為監管焦點,業界質疑打擊理由

儘管該論文於 2021 年發表,但其內容在近期引發了更大的關注。一些使用者推測,論文中討論的某些策略目前正被用來操縱門羅幣($XMR)的價格——門羅幣是一種在該學術論文中提到的隱私增強型加密貨幣。這使得人們開始質疑,政府是否以打擊洗錢為藉口,對隱私幣進行更嚴厲的監管和打壓。

事實上,聯合國官員在 2022 年透露,恐怖組織主要使用現金來資助非法活動——這一觀點後來也在 2024 年 5 月得到了美國財政部的報告證實,該報告發現犯罪組織更偏好法定貨幣而非加密貨幣。即使在非法活動中使用了數位資產,它們往往被用於傳統的詐騙,這些詐騙也可以通過現金或其它資產類別來實施。

加密犯罪-法定貨幣-美國財政部圖源:美國財政部 美國財政部的報告顯示犯罪組織更偏好法定貨幣而非加密貨幣

然而,這並未阻止美國政府對加密貨幣混幣器和其它隱私增強工具的打擊。2024 年 9 月 26 日,美國一名法官裁定,對 Tornado Cash 聯合創辦人 Roman Storm 的案件可以繼續進行。政府對這些隱私增強工具的打擊,引發了關於這些服務可行性的辯論,許多使用者質疑在目前的監管制度下,混幣器能否存續。

隱私與監管之間的博弈,加密社群面臨挑戰

在數位時代,金融隱私已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因為監控已深深嵌入所有電子交易中。每筆交易都會產生可以被聚合、儲存、重新訪問、濫用和操縱的數據。根據 The Tokenist 的主編 Shane Neagle 在《The Privacy Imperative: Achieving true final settlement in Bitcoin》一文中提到的,理論上美國憲法的第四和第五修正案為防止第三方攔截交易提供了保障,但紙面上的規則只有在被解釋和執行時才有意義。因此,更穩健的解決方案必須來自硬科技術源頭。

比特幣的創新在於其區塊鏈技術,通過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機制,使得交易不可侵犯。然而,這種透明性也帶來了隱私問題。雖然比特幣網路提供了假名性,但一旦比特幣地址與個人身份相關聯,就會留下數位痕跡,可能導致政府或犯罪分子對個人資產進行查封或攻擊。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業界提出了多種增強隱私的技術和挑戰。其中一種方法是升級比特幣核心協議,引入如 Taproot 升級等技術,旨在提高交易隱私和效率。然而,這些技術的實施需要全網的共識,且可能面臨監管阻力。

隱私幣未來命運未卜,加密市場亟需平衡

隨著歐盟《加密資產市場法》(MiCA)的提出和實施,隱私幣的未來變得更加不確定。多個國家開始效仿,對隱私幣進行嚴格監管。主要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如 Kraken、火必、幣安和 OKX 等,紛紛下架了隱私幣,導致使用者無法通過法幣進出這些資產,也無法在商家中使用。

延伸閱讀
市值前 40 也被下!幣安將下架「這 4 種幣」,最慘的已暴跌超 40%

這一系列事件表明,許多政府將金融隱私視為超出自然人權的東西。雖然比特幣因其工作量證明機制一直以來保持透明,但隨著其逐漸進入主流金融市場,是否該進一步提升其隱私性,已成為業界討論的焦點。

最終,加密社群需要在隱私和監管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方面,使用者希望保護自己的金融隱私,另一方面,政府希望通過監管防止非法活動。未來的關鍵在於,能否通過技術創新和政策協調,實現雙方利益的最大化,確保加密貨幣市場的健康發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者應考慮本文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