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與不確定性:探索加密貨幣的避險特性

2023-11-02

關鍵要點

  • 在市場動盪時期,人們通常會轉向值得信賴的投資以保護其財富。這些投資通常被稱為「避險資產」。

  • 近年來,比特幣等加密貨幣逐漸被認為是一種新興且創新的避險資產,可以用來避開經濟不確定性與嚴重的通膨。

  • 考量到比特幣的特性與表現,其作為長期價值儲存的潛在可行性不能忽視。儘管如此,數位資產產業仍處於萌芽階段,我們需要更多時間來對加密貨幣的避險能力做出可靠的結論。

近期的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疫情與嚴重的區域衝突接連發生更導致市場不穩定、供應鏈中斷以及高升的通膨。自 2021 年起,全球央行在對抗因新冠疫情而起的通膨上備受考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資料,2022 年全球平均通膨達到 8.7%,較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急時出現的 6.4% 高出 2 個百分點以上。雖然這些數值在 2023 年有所緩解,但一些專家仍舊認為將會有一場衰退,因為在地緣政治衝擊下,全球經濟展望持續惡化

在如今這樣混亂與不確定的時期,人們往往會轉向受信任的資產,以保護他們的資產價值並避開升高的風險。這些投資標的被稱為「避險資產」,通常會被預期在法幣與股市價值減損風險上升的時期維持其價值。近年來,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被越來越多人認為是一種避險貨幣,提供一個傳統管道外的創新選擇。本文將探討加密貨幣 (特別是比特幣) 是否能夠作為避險資產的議題,深入研究總體經濟動態、加密貨幣機制以及批評者的反對意見。

避險資產

避險資產意指在市場動盪時期會價值會維持或上升的金融工具。這些資產乃是一種保險,在其他投資失利時提供穩定性甚至潛在獲利。可能最有名的傳統金融中的例子包含黃金與政府公債。歷史上,黃金已經證明自己是受到信任的價值儲存工具,其價值往往會在經濟衰退時上漲。同樣的,政府公債 (特別是由像美國一樣的穩定政府發行者) 被視為安全資產,因為他們是由可信的發行機構的償還保證所擔保。

在數位時代,有些加密貨幣已經開始將自己定位為潛在避險資產類別。比特幣等數位資產是在去中心化網路上運作,讓他們免於政府的干預 – 這在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時期是個具吸引力的因素。儘管比特幣經歷過極端的波動度與巨大的價格修正,在整個比特幣歷史上比特幣的整體軌跡一直是向上的,因而引起了大家對其潛在長期價格儲存潛力的興趣,以對通膨與市場波動進行避險。這也是為什麼 BTC 有時被稱為「數位黃金」的原因,也凸顯了比特幣與歷史上最廣為使用的避險資產間的共同特性。 

法幣體系

當前的全球貨幣體系主要是以法幣為基礎,貨幣是由對政府與中央銀行的信任所擔保,而非由黃金或其他原物料所擔保。在法幣貨幣體系中,中央銀行可以透過調整諸如利率與存款準備率等政策工具來對抗經濟不確定性與通膨。他們也可以增加貨幣供給以刺激經濟成長。 

雖然此類貨幣政策的應對特性提供了適應力,但如果政策選擇無效,也可能讓經濟體中的問題加劇。這與使用中心化決策流程的現有金融體系中貨幣政策的本質息息相關。此體系的弱點已經導致許多人不再信任它,並希望尋求替代方案。這也是加密貨幣的魅力所在,來自於其去中心化且以演算法為基礎的本質。

加密貨幣有何不同?

加密貨幣的運作方式與傳統法幣體系有根本上的不同。其去中心化特性意味著它不由任何中央權威機構管轄,它們的貨幣動態是由演算法所決定,而非人為決策。數位資產的設計令其與傳統金融工具的動態有所不同,反映了該資產類別背後的基本願景,即創造一個免於傳統金融結構性問題的體系。

此願景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許多不同加密貨幣出現的原因,每一種加密貨幣都以其自身的方式對傳統金融機制進行實驗,並試圖做出改善。其中一個常見的決定性特徵就是通膨性與通縮性動態間的交互作用。請注意,這裡使用的「通膨」與「通縮」指的是代幣供給的改變,而非如傳統經濟中的價格改變。

通膨性 vs. 通縮性加密貨幣

通膨性加密貨幣旨在讓其流通供給量隨著時間經過逐步增加。這可以透過不同機制達成,包含挖礦質押。其基本概念與法幣類似,也就是中央行銀印更多錢。通膨的引入為網路安全性與參與提供誘因,並取代遺失的代幣。然而,如果增加的供給超過需求,隨著時間經過可能會與法幣一樣導致貶值。

另一方面,通縮性加密貨幣旨在隨著時間減少其供給量。這可以透過不同機制達成,例如銷毀減半,將有一部分的代幣被永久移出不再流通。 若需求不變或增加,減少供給量可以導致每個貸幣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提升,因而獎勵長期持有者。

比特幣

比特幣同時採用通膨性與通縮性動態。由於其透過挖礦引進新的單位到流通供給量中,因此是通膨性。相反的,其通縮性來自於其減半與稀缺性機制。比特幣的通膨率會隨著時間減少,礦工創造與賺取的新單位數量大約每 4 年減少一半。此外,BTC 的總供給量上限為 2,100 萬單位。一旦所有比特幣都被挖礦挖出 (預計在 2140 年發生),將不再有新的單位被生產出來,最終引進稀缺性,並讓其成為一個長期通縮性資產。

比特幣作為長期價值儲存

BTC 的總供給量上限為 2,100 萬,帶來了稀缺性 – 這與發行量可能無上限的法幣形成鮮明對比。此外,比特幣的價值與傳統金融市場並沒有直接相關,可以隔絕於會影響傳統貨幣的經濟變動之外。這些因素都讓 BTC 成為潛在價值儲存的選擇,甚至在通膨期間也是。

比特幣作為避險資產的潛力可以直接從近期的價格表現看出。自 2023 年起至 10 月底,比特幣已經上漲約 108%,大幅超越傳統避險資產如黃金與債券的表現。當然,若考量到 BTC 存在不到 20 年,這些傳統投資在更長的期間擁有更有說服力的歷史表現。儘管如此,比特幣持續上漲的軌跡依舊無法被忽視。

雖然 BTC 近期價格表現令人印象深刻,但它作為避險資產與長期價值儲存的可行性仍舊存疑。過去的紀錄並不是未來結果的可靠指標。批評者經常強調比特幣價格的波動性,並提到與加密貨幣本身相關的風險,包括監理不確定性與安全性問題。

反對意見

比特幣作為避險資產的論述主要仰賴於其供應量有限、投資人認知的價值儲存能力、以及相對傳統市場波動的韌性。儘管如此,這種想法並非沒有爭議。加密貨幣往往具有高波動度,這是一種雙面刃。一方面,它可以帶來高報酬;另一方面,它可以導致巨大的短期損失。 

例如,比特幣價格在 2017 年 12 月飆升至接近 20,000 美元,隨後於一年後的 2018 年 12 月跌至低於 3,500 美元。更近期來看,比特幣於 2021 年 11 月觸及歷史高點 68,000 美元以上,隨後於一年後的 2022 年 11 月跌至低於 16,000 美元。除了價格波動的紀錄外,還有一些更廣泛的一般性加密貨幣風險,包含監理不確定性與安全性威脅。 

無論如何,這些問題源自於數位資產的新興特性,我們仍在探索其所處環境。隨著加密貨幣持續被更多人認同為可信任的資產類別,監理清晰度與採用率上升將有助於緩解以上的擔憂。目前來說,比特幣作為避險資產的可行性無法否認。

總結

在這個受到衝突、疫情與隨處可見的通膨所影響的彼此緊密連結的全球經濟中,對於一個能夠改善人們保存其儲蓄與資本價值的資產的需求就此浮現。對於比特幣成為避險資產的潛力的討論仍在進行中。有鑑於其內在性質與在近期市場動盪下的具有韌性的市場表現,許多人開始將比特幣視為能夠提供價值儲存與對經濟不確定性避險的一種新穎而創新的媒介。時間將證明 BTC 的避險性質是否能堅持下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