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晚間 202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芝加哥大學教授 James A. Robinson,與長期合作的麻省理工學院學者 Daron Acemoğlu 和西Simon Johnson 共享此榮譽。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三位學者展示了社會制度對一個國家繁榮的重要性,法治不佳的社會和剝削人口的制度不會帶來增長或更好的變化,他們的研究有助於理解其種原因。

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 Jakob Svensson :「減少國家間的收入差異,是我們這時代中最大的挑戰之一」

為什麼會有國家繁榮差異?社會制度為關鍵

國家貧富差距的議題在 20 世紀時便已被注意,但當時普遍認為自然資源與經濟制度層面較為重要。Robinson 與其夥伴的指標性的跨學科研究,廣泛擴及歷史與經濟,闡明了「政治機構與制度」在如拉丁美洲、非洲、亞洲及其他地區的低收入國家中,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

諾貝爾獎委員會特別引用此三人團隊在 Robinson 於柏克萊時所寫的兩篇論文:一是探討歐裔殖民政策如何形塑他們的殖民地 ; 二是探討 1500 年時世界上最富有的社會 — 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及美洲的阿茲特克和印加帝國,在殖民後慘痛遭遇的極端逆轉。

當歐洲人殖民全球大部分地區時,社會制度發生了變化。某些地方的目標是剝削土著居民,並榨取資源以謀取殖民者的利益 ; 另一些地方,殖民者則是為了歐洲移民的長期利益,而建立了包容性的政治和經濟體系。

Robinson 等學者的研究顯示,國家繁榮差異的一個解釋是:殖民時期引入的社會制度。當包容性制度經常被引入那些被殖民時的貧窮國家後,人口普遍繁榮。反之,引入掠奪型制度的殖民前富裕國家,則陷入貧窮。

研究認為,引入包容性制度將為每個人創造長期利益。但掠奪型制度只是透過權力為人們帶來短期利益,只要一個政治系統持續維繫控制,人們就不會相信他們會進行經濟改革。研究認為,這就是改進沒有發生的原因。

若國家要實現經濟增長繁榮,需要什麼條件?

根據三位學者的著作《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支持包容型制度的 (外來) 新勢力應該要比既存的菁英更強大,因為既存菁英擁有權力維持掠奪型制度,以獲取自身利益。

此外,國家還必須具備「嵌入式自主性」,也就是需要一個與私人企業緊密相關但保持獨立和聲望的官僚機構。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則強調民主與包容型制度是促進經濟持續繁榮發展的要素;Robinson 也於得獎後受訪時,點名台灣已符合有利繁榮發展的社會模型。對此,筆者想丟出的問題是,國家的繁榮與發展,追根究底的意義是什麼?追求以 GDP 計算的經濟成長,又是在追求什麼?

 

 

這篇文章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Robinson 回答大哉問:為什麼會有國家貧富差異? 最早出現於 鏈新聞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