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詐騙占3成,每年財損53億元

根據台灣內政部警政署最近統計,近年來加密貨幣相關的詐騙案件數量逐年攀升,2023年整年詐騙案件37,823件,其中加密貨幣相關的被害案件就有11,405件,佔整體的近三成,財損金額也高達新台幣53.45億元。

隨著加密貨幣的流行和普及,相關的詐騙事件也在全球範圍內急劇增加,台灣尤其不例外。比特幣價格從誕生至今,一路飆漲到7萬美元,吸引不少投資人關注,也讓詐騙集團有機可趁,以加密貨幣作為幌子,導致「假投資真詐欺」的案件大幅增加。

解密目前最常見的詐騙手法

雖然加密貨幣的詐騙手法相當多元,但刑事警察局打擊詐欺犯罪中心金融研析股股長洪丞奇分享,目前台灣最常見的還是透過網路、社群軟體進行詐騙,後續再透過各種方式掌握用戶的加密錢包,造成用戶財產損失。

歹徒首先會利用臉書、IG、YouTube、Google或簡訊等管道,投放假投資的廣告,或在交友軟體APP進行假交友。

歹徒會宣稱保證獲利、穩賺不賠且利潤豐厚來吸引被害者加Line聯繫,並邀約加入Line社群提供免費的投資教學。

當被害者上鉤後,歹徒就會提供假投資網站或APP給被害人註冊,再介紹幣商讓被害者自行購買加密或幣,接著要求被害者將加密貨幣發送至假投資網站或APP的錢包地址。

歹徒可能透過簽屬智慧合約,或是點擊埋了惡意程式的連結,讓被害人的加密貨幣控制權落入歹徒手中,而被害者在投資網站或APP看到的帳面損益,其實也都是假的紙上富貴。

為了吸引被害人加碼投入,初期網站或APP的運作都看起來沒有異常、甚至可以提領獲利。但其實這些出金款項很可能來自其他被害人,進而導致用戶銀行帳戶被警示。

當被害人投入資金到一定程度之後,想要再提領獲利時,詐騙集團可能會以各種藉口開始拖延,例如需要繳納保證金驗證帳戶、補繳交易稅等理由,想盡辦法在最後關頭再從被害人身上詐取現金,甚至可能直接關閉網站、失去聯繫。

偵辦過程與挑戰

加密貨幣的匿名性和跨國性質,使得追蹤和定位詐騙者極其困難。此外,由於涉及的法律和技術問題複雜,警方和檢察機關的追訴工作也特別艱鉅。

洪丞奇表示,加密貨幣詐騙案例的偵辦過程充滿挑戰,「區塊鏈詐騙案件會不斷在實體、虛擬、跨國境之間轉換,和傳統詐騙案件相比更麻煩。」

挑戰一:個人幣商身分難以查證

警方查獲假投資詐欺案件的取款車手,或要通知警示帳戶申請人時,嫌犯常常自稱自己是普通的「個人幣商」而非詐騙集團來進行抗辯,甚至會向警方提供假對話紀錄和買賣交易紀錄,塑造成自己只是普通商人、或帶善意的第三者,對詐欺犯罪概不知情,來躲避司法追訴。

如果警方沒有找到取款車手與詐欺集團聯絡的實際證據,從形式、外觀上來看,幣商車手和被害人之間的交易,似乎和坊間一般的私人買賣加密貨幣沒有太大的差異。如果幣商車手堅稱沒有犯案,強調自己也只是被利用的倒楣鬼,整樁買賣故事聽起來也毫無破綻,因此成為警方辦案上的一大難題。

挑戰二:境外交易所合作有限

用戶發現個人資產遭到詐騙後,只能由警方和國內交易所合作,請交易所協助凍結帳戶。然而很多用戶使用的是境外交易所,台灣金管會也還沒擬定虛擬通或詐騙款項的聯防機制,因此海外交易所和台灣警方的合作有限,甚至有不少交易所不願意配合台灣執法機關,因此淪為詐騙集團洗錢的工具。

另外,當詐騙款項流向海外交易所,警方雖然可以向交易所申請緊急凍結,但如果要延長或扣押,還是必須向法院聲請扣押裁定。如果申請凍結錢包帳號的並非台灣人,就必須向申請人國籍法院聲請,讓偵查流程變得更為複雜費時。

挑戰三:個人錢包具高度匿名性

交易所由於受到政府監管,大多會要求用戶進行實名登記(KYC),但網路上許多個人錢包軟體沒有落實KYC,因此具有匿名性高、開帳戶速度快、成本低,且無調閱窗口等特點,不過因為這類錢包沒辦法將帳戶內的加密貨幣出入金成法幣,因此通常被詐欺集團拿來當第二、第三層的中繼錢包使用。

挑戰四:冷熱錢包搜索困難

由於加密貨幣大多存放在USB或卡片型態的冷錢包,或是手機內的熱錢包APP內,因此在現場執行搜索行動時,也會增添不少難度。除了現場執行人員需要花時間教育之外,冷錢包體積小,要在短時間內找出並不容易;而手機內的熱錢包也常被刪除,現場執行人員必須另外到App Store查看是否有下載紀錄,並要求載回。

新手如何不被騙?

最後,洪丞奇建議,在進行投資時,應該使用合法的投資平台,例如金管會銀行局定期公告已完成洗錢防制法遵聲明的業者名單,都是較適合新手一開始進入Web3世界使用的交易所。

另外,打詐中心每周都會公布民眾通報的詐騙網站在165官網以及臉書粉絲專頁上,民眾也可以上去查看自己正在投資的網站平台是否有被通報。不過,即使網站沒有被公告,也不代表是絕對安全的,在進行投資前最好還是小心查證,以免受騙。

最後洪丞奇也提醒,凡是在網路上看到投資廣告或網友傳來的投資訊息,標榜「高報酬低風險」、「穩賺不賠」的都是詐騙,投資者應該保持警惕,才不會輕易受騙。

還有什麼其他常見詐騙手法?

目前區塊鏈世界最常見的詐騙手法,除了傳統常見的詐騙類型,包括線上交友、飆股投資老師,或是網路釣魚連結,另外還有一些針對比較幣圈進階玩家的詐騙手法。對於還沒有太多戒心的新進玩家,很容易就因為不熟悉區塊鏈技術而不小心將個人的錢包授權全都交出去而不自知。

目前區塊鏈領域常見的詐騙類型,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 釣魚攻擊:利用偽造的加密交易平台或錢包服務,騙取用戶的私鑰或個人資訊。

  • 代幣狙擊詐騙(Sniping Scams): 開發者表現地像是正常的發行代幣,並吸引投資者。隨後便突然撤回流動性或拋售代幣,導致代幣暴跌而投資者蒙受損失。

  • 拉地毯(Rug Pull):開發者在募集大量資金後,突然消失,使得項目及其代幣價值歸零。

  • 智慧合約漏洞:詐騙者利用智慧合約中,未被發現的漏洞來盜取資金。

更多報導
新手買幣怕被騙?8個方法檢查是否買到詐騙幣
什麼是空投?去哪找幣圈新項目?一文看懂幣圈「嚕空投」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