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探小米SU7上市首日交付中心,站滿35+的中年人

 

 

今天的小米武漢總部交付中心,來看小米SU7真不少,但是絕大多數都是35+的中年人,鮮少看到年輕人的身影。雖然有工作日的影響,但是和普通車企並無差異的消費人羣,還是讓人對小米汽車的品牌形象和覆蓋人羣仍然少了興奮。

 

小米SU7,似乎並沒有帶來太多新東西。

 

 

21.59萬起,不是“雷神”,不是“雷子”,依舊是那個大衆所熟知的雷軍,在請來“蔚小理”三位掌門人同臺出席SU7的正式發佈會爲新車造勢後,小米SU7的底牌還是被揭曉,而爲期幾個月的小米“汽車狂熱”終於落幕。

 

雖然基礎款定價沒能砍到20萬以下,但21.59萬這個價格夾在Model 3和極氪007之間,讓用戶和廠商的反應都有些微妙。

 

特別是小米開訂27分鐘後,大定就突破了5萬臺,雖說有一週的退換期,但即便只有十分之一的人確認交付,小米SU7的出貨量半小時就破了5000輛,何況不能退定金的創始版讓小米直接入賬1億元,市場的積極反饋是讓人始料未及的,難道說新能源車行業也要迎來“小米時刻”了嗎?

 

爲了感知消費者對小米SU7的真實看法,奇偶派第一時間趕往小米汽車交付中心(武漢總部園區店),室外氣溫25度的武漢小米總部,車主、顧客、銷售、主播、媒體人已盤踞在現場展出的兩輛小米SU7周圍。

 

在網上“米粉”和“米黑”的吵的熱火朝天之外,普通的消費者對小米SU7持何種態度,我們現場和二十位有購車意向的消費者聊了聊,試圖找到一些關於小米SU7的真實聲音。

中年人才是買小米車的主力,銷售話術下單晚排期久

 

進到小米交付中心的第一印象,就是來看車的消費者大多年齡層在35-50歲之間,跟以往大家想象的年輕上班族不一樣,看來真“SU7粉”的用戶畫像和主流購車人羣整體是重合的。

 

不知道這樣的意向購車羣體,是否與小米此前的購車用戶畫像相吻合。至少從我們的層面看,小米SU7的購買意向羣體,與小米手機及其智能家居的消費羣體是不太相交的。這樣的意向購車羣體,可能也會讓小米比較難利用上此前在手機營銷上的一些方法論體系,而要真正用汽車行業的營銷打法去做事情。

 

不少來搶鮮看小米SU7的都是初次瞭解小米產品。吳清告訴奇偶派,之前沒有太用過小米產品,這次來看車主要是給兒子選購車,目前看外形拉風,價格合適,應該會下單。

 

第一次買車的韓迪,看中小米的原因是品牌大,聽說價格也不貴。她拉着自己老公,和銷售人員詳細諮詢。雖然她已經付了定金,但畢竟自己都沒能摸到車,還是希望更全面系統地瞭解米SU7的情況,“小米第一臺車外觀確實比同價位其他車順眼多了,試駕發現車的底盤和操控表現是不錯的,下單最大的心裏障礙其實是安全性和售後保障,不過技術員說有8年的三電售後質保時間,其實也完全足夠我們家換下一輛電車了”。

 

當然,少不了的,也有一些米粉來支持小米和雷軍。

 

拖着自己一家四口來的陳亮,說自己和雷軍是老鄉,主要是家裏的父親想有“中老年人的第一輛新能源車”。

 

他看中小米SU7的理由很簡單,家裏有很多小米的智能傢俱。他覺得小米的產品用料紮實,質量讓人放心,父親體驗過了之後感覺不錯,他就拍板買了。

 

面對不斷來諮詢的消費者,銷售人員反覆強調,“現場下單的用戶交車時間已排到6月份,還有公司批量的單子進來,一出手就是5-8臺車,您今天要是不做決定,後面到手時間只會越來越晚。”

 

現場不少來的人,都表示對這些銷售話語並不相信,仍然會理性考慮是否購買,不太會考慮所謂的提車早晚問題。

 

我們進到小米SU7基礎版和MAX版車內體驗過後,我們發現其搭載的智能控制系統與當前市場上的主流操作界面及交互方式保持着相當的水平,車後排也預留了iPad的接口可以實現車控,不過小米Pad可以實現導航的流轉,但是iPad目前沒有這個功能,而後排的座墊比較短、靠背無法調節,身高1米8以下的人多少有些不舒適。

 

 

雖然線下消費者還處於糾結又興奮的情緒裏,在網上卻出現了不少“異樣”的聲音。3月29日社交媒體上開始出現大量消費者退單小米SU7的帖子,在維權羣裏分享退單流程和操作方法,甚至有“黃牛”在二手平臺轉賣F碼(優先購買權),價格已炒到3000-2萬元。

 

 

 

小米官方不得已站出來解釋:定金7日內支持無理由退款,超過7日後,車輛配置會自動鎖定,消費者也可以提前主動鎖定配置的。一旦訂單鎖定,車輛將進入生產階段,配置無法再修改,定金不退。此外創始版現車配置已經鎖定,消費者在支付2萬元定金後,即鎖單。

 

爲了驗證網上層出不窮的退單理由,奇偶派嘗試了下小米SU7的定貨流程。在選好車型、顏色、配件後,還需要填報自己的身份信息,再付完定金後如果點擊鎖定配置,系統會再彈出一個確認框,並告知鎖定配置後,訂單將進入生產階段,無法更改配置。

 

 

因爲誤觸導致鎖單的情形確實不太常見,甚至不少人表示自己就是頭腦一熱下單想要炫耀,結果發現無意間鎖車進入交付環節了,說明大部分用戶的消費決心不堅定,主觀上購買小米SU7的意願不夠強烈。

 

可見小米SU7訂單情況超預期,但仍需觀察7日後的留存率,後續銷售供應情況以及新能源車市價格擠壓帶來的衝擊。

 

目前僅半天網上就曝光多起SU7試駕車爆胎、撞車事故的新聞,退單和轉賣輿情則消耗了品牌口碑和消費者信任,SU7自身關於安全、產能和售後問題的隱憂也亟待改善,小米汽車的最終走向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小米SU7,不帶年輕人玩了?

 

從奇偶派今日的現場感受中,我們可以輕鬆發現,儘管這款全新的電動轎跑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熱議,吸引了大量潛在消費者的駐足圍觀,但實際轉化爲購買行爲的比例似乎並未達到同樣高的熱度。

 

而這樣的情況也確實可以理解,畢竟車輛作爲除去房產之外最大的消費品,消費者在真正做出購買決定時往往會表現出更加保守的態度。

 

即便小米作爲國內智能手機三大巨頭之一,但在同市場上既有的一衆實力強勁且經驗豐富的競爭對手時,消費者仍會對其長期可靠性、售後服務網絡建設及其在智能出行領域的可持續創新能力仍持有保留態度。

 

而除去對售後與未來發展的保留態度外,奇偶派在和二十位有購車意向的消費者進行深度交流後,發現影響他們購車的最大難題,其實還是三款車型之間的選擇。

 

按理來說,同一系列的不同車型之間,應該是針對需求不同人羣的相關配置逐步提升,但小米SU7的消費者,卻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對於標準版的SU7,前來看車的消費者們大多都對400V電氣架構+弗迪電池的配置不太滿意,坦言,雖然雷總在發佈會上表示該配置已經足夠日常使用,但在他們眼中還是會將標準版和丐版畫上等號。

 

 

而對於更高一版本的Pro來講,雖然續航有了一定的提升,也裝配了高階智駕版本,但價格的提升也是實打實的,就連小米官方銷售人員也向奇偶派表示,Pro版本與標準版同爲後驅,整體看下來性價比是不如入門版本的,如果有想要購買Pro版本的意願的話,不如再考慮一下購買Max版本。

 

這樣的建議確實中肯,現場消費者們的選擇大多也是Max版本。作爲一款真正的電動超跑,僅需2.78秒的零百加速、101kWh寧德時代麒麟電池、871V碳化硅高壓平臺,還有更豐富的配置和更高智能化水平,相比於其30萬元的售價來說,無疑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但是,這樣一來,最受傷的其實還是那些預算剛好足夠購買Pro版本,又不願意加錢購買Max版本的消費者。

 

而此類人羣,好像正是小米造車最初的目標人羣,即那些對科技與品質有所追求、又希望以一個性價比很高的價格拿下,還不願意“委曲求全”標準版的中青年用戶。這也同奇偶派今日所見購車人羣年齡均較大的事實不謀而合。

 

 

這樣的購車人羣分佈,對於當今產能尚且不大,品牌效應極強的小米來說,完全可以交出一份不錯的答卷。但作爲想要通過15到20年的努力成爲全球前五的汽車廠商的雷總來說,初代SU7暴露出的問題,急需被重視起來。

 

小米應該如何對待同一車系中各個版本的配置分佈及定價,不再讓其中某一個甚至某幾個配置單純作爲消費者的心中錨定物,又該如何留下真正的米粉,更好的吸引那些中青年用戶,成爲了小米和雷軍要回答的下一個問題。

 

寫在最後

 

作爲小米上市的初款車型,小米SU7無論從時尚動感的外觀設計、頗具吸引力的售後保障策略,還是其搭載的各項智能化配置方面,都充分展現了雷總及小米汽車團隊致力於打造高品質智能電動汽車的誠意和決心。

 

而4分鐘破萬,7分鐘破兩萬,27分鐘破五萬的大定量,也確確實實證明了市場對小米SU7的認可。

 

不過,在爲小米汽車首秀成功的喝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相關能力上的不足:該如何攤薄固定成本來提升標準版的性價比?怎樣設計同一車系不同車型間的差異化以保證各自的吸引力?如何吸引更多中青年齡段的核心用戶羣體?都成爲了小米汽車必須直面和亟待優化的關鍵問題。

 

總得來說,小米的“首戰告捷”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勝利,而在未來更需要正面面對成本控制、車型配置差異化等問題,唯有打好這些基礎,方有資格追逐他們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