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了一下海外社区关于 “layer3” 的激烈讨论,感觉特别有趣:有人看到了数据重复被压缩的链间套娃,有人则看到了 ZK 作为技术底层架构在多链应用间的原子通信能力,有人则看到了 Eigenlayer 的 AVS 质押+奖惩机制更广的应用场景。该如何理解 layer3 的扩展意义呢?我来阐述下我的理解: 1)由于 layer2 和 layer3 理论上都要依赖主网结算,因此一个常见的假设是,layer3 先把数据进行压缩,再提交到 layer2 进行二次压缩,相当于 Rollup 上再套 Rollup,这种方式被诟病和质疑,因为一旦以类似架构去畅想 layer4、layer5,这种方式就会被挤进死胡同,毕竟数据不可能一直被压缩。 2)实际上,layer3 和 layer2 的交互方式可能并不一定非要压缩再压缩。在 Arbitrum、zkSync 等多家 layer2 Stack 堆栈规划的 layer3 战略中,layer3 都被定义为 specific 应用链,会在共识机制、Gas Fee 选择、经济模型等方面高度自治,问题就在这,自治不代表完全独立,其底层架构大概率会被约束应用 layer2 搭建的基础 infra,比如,和 layer2 链共享 Sequencer、Prover 等关键组件。 这就意味着,layer3 的交易会被直接经由 layer2 的 Sequencer 打包提交给主网做最后状态确认。layer2 更多承接的是 layer3 多链间的可交互操作性 Function,所谓的 “结算层” 也只是数据打包的结算,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最终确定性结算。layer3 的交易也需要排队在 layer2 上进行打包,把 layer3 应用链当成一个特殊的 Sequencer 管道就 Make Sense 了。 3)如果假定 layer3 都是链间套娃的形式那可扩展性自然有限,但这样的实践方式只是理论假设,若按照 layer2 和 layer3 共享 Sequencer 和 Prover 等关键组件,有很多方法可以让 layer3 的多链横向扩容,尤其是链间可交互操作性被提升后。 1、像 zkSync 创始人 @gluk64 所说那样,基于 ZK 技术作为多链间的可交互操作基础,由于 ZK 技术可以让两个 Counterparty 能够在不透露具体信息的情况下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当 layer3 向 layer2 跨链资产时,可通过 ZK 桥直街实现链间的资产原子转移,而根本无需叠加链间共识或其他处理。 ZK 技术加持的桥接技术可以让 layer3 的多链扩展提供基础,因为不论多少 layer3 出现,都是通过 ZK Proof 直接和 layer2 之间实现 “技术结算”,并不会影响 layer2 和主网之间的关系; 2、像 Eigenlayer 创始人 @sreeramkannan 阐述的那样,让 Eigenlayer 的 AVS 活跃节点来跨链协调不同多链间的共识,相当于让同一批节点在多链间参与共识建设,这样的话,只要赋予 AVS 一层奖励和惩罚 Slash 机制,理论上就会降低节点自我作恶的可能性。当节点批准资产从 layer3 流入 layer2 时,若存在作恶行为则会被 Slash。 这类奖惩经济机制也会被应用到多链环境下的可信问题,虽然无法达到 ZK 一样百分百可信,但大致可塑造一个基于经济模型构建的可信环境。 4) @VitalikButerin 针对各位自带立场的讨论,也跳出来重申了自己的观点,layer3 不能被简单是为 layer2 的堆叠和延伸,这样并不能带来有效扩展性。因为,layer3 要依赖 layer2 做基础设施,layer2 都无法做到无止境扩展何况 layer3。但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比如,隐私,layer3 特定隐私应用链可以解决一部分交易对隐私的偏好。 总之,layer3 是一个高度定制化功能且定制化扩展的可能性。在我看来,layer3 的扩展应该给予应用场景需求做定制开发扩展,类似一键发链的开发范式在 layer3 应用多链方向走不通。